官方熱線
400-999-2278
中國經濟年報新鮮出爐。2024年,中國經濟總體平穩、穩中有進,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實現。年報里的亮點很多,今天重點說說這三個。
“亮點”之一:四季度GDP增長5.4%
2024年中國經濟“前高、中低、后揚”。“中低”,當時壓力很大。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,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,經濟明顯回升。四季度的增長5.4%,比三季度增速提升0.8個百分點。而且“上揚”是全方位的,生產、需求、物價、收入、預期等,都有積極變化。
這個較大增幅,說明什么?
首先,說明一攬子增量政策管用。部署及時,落實動作很快,“增”體現得比較充分,“一攬子”形成組合拳。
其次,說明存量政策“打底”很重要。一攬子增量政策并非“空中樓閣”,有效落實存量政策、加力推出增量政策,兩方面同時做,才有此效果。
第三,說明中國經濟有中長期增長潛力。一攬子增量政策不是“只顧眼前”,而是兼顧長遠。中長期潛力的徐徐釋放,是短時間內政策迅速見效的重要基石。
2025年的開局,因此更顯關鍵。要把去年四季度的回升勢頭延續到今年一季度,很有挑戰性。相關政策怎么跨年度順暢銜接?怎么體現今年宏觀政策的“更加積極有為”?搶抓開局,怎么抓?都是考驗。
“亮點”之二:新舊動能轉換進度超出預期
新舊動能轉換,是中國經濟前進中的核心訴求之一。無論GDP增速多少,動能轉換一直在推進。看2024中國經濟年報,新舊動能轉換的進度,顯然比預期的更快。
新動能的釋放是全方位的。一方面,原始創新能力在快速提高。我國全球創新指數2024年排名升到第11位,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加,重大科技突破一再出現。另一方面,傳統產業升級、新興產業壯大、未來產業培育,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這一年普遍聚焦、用力、見效。
近年來,廣西柳州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,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,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興產業。圖為在柳州國軒電池有限公司,智能協作機械手對電芯進行分檔。
中國經濟目前仍面對不少難題,包括國內需求不足、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。從2024年的實踐看,哪些地方新舊動能轉換做得更好,破解難題的手段就更多;哪些企業在探索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業態等“新”字上更有收獲,它的生產經營狀況就會更好。
亮點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而是靠大家一起努力“加速跑”,創造出來的。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,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,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。
2025年,讓這樣熠熠生輝的亮點,再多些。
“亮點”之三:新出生人口954萬人
中國經濟年報中有一個人口數字的變化,很值得重視——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。
近年來的生育最高峰是在2016年,新出生1883萬人。隨后,這個數字已連續七年下降,2023年降到新出生902萬人。“954萬人”,意味著這個下降趨勢出現了逆轉。
人口走勢出現逆轉,并不容易。此前一年,2023年,全國結婚登記數結束了連續九年的下降,出現增長。生育意愿的持續累積,傳統的龍年生育偏好,以及各地生育支持政策的逐步落實,多方面因素疊加,促成逆轉。
人口變化,從來不是小事。與之密切相關的重大改革任務、重大制度建設很多。
2015、2016、2017年出生的那撥兒孩子,這兩年已陸續入學了。“高峰”涌進校園,資源配置的壓力很大。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《決定》里,有一項任務——“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”,就與此有關。
《決定》還提到,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,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”。去年10月,關于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出臺。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,“制定促進生育政策”。信號密集釋放,動作一個接一個。
影響生育意愿的因素多樣、復雜。新出生人數出現一個年度的逆轉,并不意味此后就必然一路增長。對此要保持理性預期。
2022年以來,我國人口發展已進入減量階段。按照黨中央部署,以應對老齡化、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,健全覆蓋全人群、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,任務緊迫,也任重道遠。
來源:央視新聞客戶端